教学目标
1、通过美术活动,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,了解自己的基本特征,包括身体形态、面部表情等。
2、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创作能力,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形象。
3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、想象力和创造力,通过绘画活动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。
1、导入新课
老师与学生进行自我介绍,让学生初步了解老师的外貌特征,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外貌特征,如脸型、发型、眼睛等,并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形象特点,以此为基础,引出本节课的主题——我自己。
2、观察与讨论
让学生观察同桌的面部特征,如眼睛、鼻子、嘴巴等,并讨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,老师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,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3、绘画指导
老师向学生展示绘画材料,并简单介绍绘画步骤,让学生用铅笔轻轻勾勒出脸型,然后添加头发、眼睛、鼻子、嘴巴等细节,老师可以展示一些不同表情的示范画,让学生参考并尝试表现出不同的情绪。
4、实践操作
学生开始动手绘画,老师巡回指导,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形象特点,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创造出独特的作品。
5、作品展示与互相评价
学生完成作品后,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,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,并互相评价,老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,鼓励学生不断进步。
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
难点:如何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形象特点。
解决方法: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表情的示范画,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每个人的独特之处,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创造出独特的作品,在评价环节,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表现力和创意,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。
教具和材料
教具:多媒体设备、示范画等;
材料:绘画纸、铅笔、彩色笔、水彩颜料等。
教学流程设计
1、导入(约5分钟):老师与学生进行自我介绍,引出主题“我自己”。
2、观察与讨论(约10分钟):引导学生观察同桌的面部特征,讨论每个人的不同特点。
3、绘画指导(约15分钟):老师展示绘画材料,介绍绘画步骤,展示示范画。
4、实践操作(约20分钟):学生动手绘画,老师巡回指导。
5、作品展示与互相评价(约10分钟):学生展示作品,介绍作品并互相评价。
6、课堂总结(约5分钟):老师总结本节课内容,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形象特点。
评价方式
1、观察评价:老师观察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,包括绘画技能的使用、创意表现等。
2、自我评价:学生完成作品后,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,包括作品的优点和不足。
3、互相评价:学生互相评价作品,了解他人对自己作品的看法和建议。
4、作品展示:通过作品展示环节,展示学生的作品成果,让全班学生共同欣赏和评价。
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形象特点,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创作能力,在教学过程中,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鼓励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,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形象,老师还需要注意指导学生的绘画技能,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,通过本节课的教学,老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,不断改进教学策略,提高教学质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